「出生順序」已知會影響個性和行為特質,比如老大謹慎、老么愛冒險,但研究顯示,排行也可能影響健康,包括免疫系統、肥胖程度與心理焦慮等。專家指出,一個人的個性、應對機制與壓力管理對健康具有重大影響,而這又跟家中排行帶來的複雜角色,有著層層相連的關係。以下美國Yahoo新聞邀請專家解析出生順序對健康的影響。
長子或長女
易被「父母化」,過早成熟
健康照護資源多,但心理壓力高
焦慮與憂鬱機率高於其他排行
長子通常比較有責任感、較傾向遵守規則,他們常常在兄弟姊妹間扮演照顧者的角色。這類孩子可能比較容易焦慮,也常被認為比實際年齡更成熟,他們習慣主導,對於擔任領導者的角色感到自在。
一項還研究發現,CEO們更有可能是家中的長子或長女;另一項研究指出,他們比弟妹更有可能接受高等教育,並賺取較高的收入。
不過,這並不代表身為長子或長女就贏在起跑點。研究發現與弟妹相比,他們通常更可能早產或出生時體重較低,但這通常會因為父母對第一個孩子給予更多關注獲得平衡。
該研究指出,先出生的孩子獲得預防性健康檢查的機會較多、疫苗接種率較高,看醫生的頻率更高,隨著父母生育更多孩子,上述情況可能變化,原因諸如金錢等資源減少。
健康之外,紐約治療師柯蒂斯(Alyson Curtis)表示,老大往往會被「父母化」(parentified),也就是被推入像父母一樣的角色;對於女孩來說,甚至有一個特定的術語叫做「長女症候群」(eldest daughter syndrome),描述家中長女常被賦予過多責任的現象。
柯蒂斯說,長子/長女為了生存「過早成熟」,他們小小年紀就知道,照顧他人是自我價值所在,因為這是他們的照顧者所重視的。因此,老大有可能變得更有責任感、更謹慎,紐約心理治療機構Psychotherapy for Young Women創辦人喬利蒂賴特(Claudia Giolitti-Wright)則說,因為背負更高的期望,老大可能較注重自己的健康。
不過,這樣的狀況可能對長子/長女的心理健康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,根據Epic Research2024年研究顯示,家中老大罹患焦慮症的機率比後出生的兄弟姊妹高出48%,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高出35%。
中間子女
從小扮演調停者,自我壓抑傾向
從兄姊身上早期接觸病菌,免疫系統較佳
常見心理狀況:自我壓抑、被忽略感
如果你是中間子女,可能早就熟悉被忽略、被遺忘的感受,有一個專有名詞來形容這種情況,稱為「中間孩子症候群」(middle child syndrome)。
夾在有責任感的老大以及無拘無束的老么中間,中間的孩子往往會成為家庭中的調停者,雖然他們可能會喜歡迎合他人、討好他人,但也常被認為更會叛逆,並試圖走出自己的道路,研究顯示中間的孩子比兄姊更容易從事高風險行為。
雖然排行居中可能地位艱難,但「夾在中間」也有好處,一項2月公布的大型研究顯示,中間的孩子在善良、誠實與合作等方面表現優異。
然而,喬利蒂賴特表示,她常常在中間兒身上看到自我壓抑(self-silencing)、感到被忽視的狀況,因為缺乏關注,這些孩子常常會忽略自己的需求。在身體健康部分,中間兒較早接觸到病菌,免疫系統通常比老大好。
老么
常被寵愛也易被低估
接觸細菌頻繁,氣喘與過敏風險低
較可能因危險行為住院、自我效能低
家中么兒通常被認為擁有迷人的自由靈魂,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,無論年齡大小,他們一般都會比兄姐獲得更多寬容,具有有趣、叛逆、敢於冒險等特質。
么兒如同中間孩子,通常比家中老大擁有更好的免疫力,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頻繁地接觸細菌,這種現象即所謂的「衛生假說」(Hygiene Hypothesis)。研究指出,年幼的孩子罹患氣喘和過敏的機率比老大低,其他研究也顯示,有年長兄姊的孩子食物過敏的風險也較低。
老大往往在出生時健康狀況較差,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,這種狀況會有所反轉,研究顯示,年紀較小的孩子較可能因為危險行為而住院,包括意外傷害和藥物使用。
另一方面,喬利蒂賴特指出,雖然老么經常因為是「家中寶貝」或「被保護者」受到寵愛與縱容,但也可能因為父母分配時間不足,或比起第一胎家長不那麼焦慮了,因此較少獲得一對一的醫療照護。
在心理健康部分,柯蒂斯說,么兒可能在自尊或「自我效能」(self-efficacy,指個人能否運用自身的能力,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某些事情、達成目標的程度)方面產生困難,因為「總是排在兄姊後面」,會導致對自身的認同感降低,「當排行的劣勢一直無法影響結果的時候,老么會用隨波逐流來因應」。
柯蒂斯指出,么兒長大後可能變成較少發表意見的人,因為在成長、學習的歷程中,他們往往覺得自己的意見不那麼重要,因此出現一種「自我實現預言」(Self-Fulfilling Prophecies),不斷重複,形成惡性循環,「會讓人覺得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掌控...這樣的想法可能會影響一生,包括職業與伴侶選擇。」
獨生子女
成熟、創造力高但較易焦慮或憂鬱
童年與成年期肥胖風險略高
缺乏手足支持,面對家庭壓力更孤單
一個孩子真的比較「孤單」嗎?過往獨生子女莫名地背負著負面形象,甚至有所謂「獨生子女症候群」(only child syndrome)的說法,他們被認為專橫、被寵壞、自私,且缺乏應對能力,但事實上這種看法並未獲得太多實證支持。
喬利蒂賴特指出,在研究與臨床中發現,獨生子女通常語言能力強、比同齡人更成熟,也更能自在地與大人相處。因為他們從小有大量獨處時間,以及與大人互動的經驗,他們比較會自娛自樂、富有創造力,更發展出強烈的自我認同感。
不過,柯蒂斯表示,如果獨生子女來自功能失調的家庭,狀況就會「變得棘手」,她曾在實務中觀察到,來自複雜創傷原生家庭的獨生子女,其所受到的衝擊,比有手足者來得更大,「在面對父母施加的強大壓力,或造成的混亂時,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,兄弟姐妹會像救生圈一樣彼此支持。」
然而,如同家中老大,研究發現獨生子女較容易焦慮或憂鬱,喬利蒂賴特說,他們可能擁有更好的資源,但同樣承受更多的壓力。身體健康方面,獨生子女與家中么兒在童年與成年時期可能較易肥胖;另一項研究發現,若母親在進食時給予限制或是吝於讚美,那麼他們更有可能超重。
父母可以怎麼做?
避免貼標籤與手足比較
鼓勵孩子表達感受、建立自我認同
每天10分鐘的專屬陪伴,強化安全感
線上育兒教育平台Positive Parenting Solutions創辦人麥克雷迪(Amy McCready)表示,雖然出生順序會對人生產生影響,但凡事沒有絕對, 「身為父母,我們有非常大的影響力,可以透過與孩子互動的方式,幫助他們避免落入那些常見的刻板印象。」
麥克雷迪認為,父母在教養孩子時,重要的是避免給孩子貼標籤或進行比較,這些行為會讓孩子被固定在某個角色裡,即使到了成年也難以掙脫,相反地,父母應該欣賞每個孩子獨特的優勢。
麥克雷迪強調,關鍵不是家長做了什麼,而是孩子如何詮釋父母的行為。所以,接下來請與孩子好好談談,比如這樣問:「你覺得我們每個人在家裡的分工如何?」以及「你覺得我對你的期望,有比其他兄弟姐妹高嗎?」
麥克雷迪說,對於有多個孩子的家庭來說,「安排一對一的時間」非常重要,即使只有10分鐘或15分鐘,也能深度聯絡感情,讓每個孩子感到被看見、被聽見、被重視。在一對一的時光中,孩子不需要和手足爭奪父母注意力,他們可以專享父母的陪伴,有助強化他們的歸屬感與重要性。
原文來源:Are you the firstborn, middle child or baby of the family? Your place in the birth order affects your health.
編譯:顧佳欣
審稿編輯:黃婉婷
引用自: https://tw.news.yahoo.com/%E3%80%8C%E5%87%BA%E7%94%9F%E9%A0%86%E5%BA%8F%E3%80%8D%E5%BD%B1%E9%9F%BF%E
近期公可可轉債資訊:旺宏二發行日期:2025-03-24、綠茵二發行日期:2025-03-25、弘裕三發行日期:2025-03-31、台灣大四發行日期:2025-02-24、台灣大五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兆利三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及成四發行日期:2025-02-25、高鋒二發行日期:2025-02-26、訊芯二KY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錼創科技一KY創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哲固一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欣巴巴三發行日期:2025-02-27、冠星一KY發行日期:2025-03-03、岱宇四發行日期:2025-03-03、綠茵一發行日期:2025-03-13
離婚證人
結婚證人
貝克漢2兒被爆鬧不合?羅密歐愛上布魯克林前女友 他憂弟受傷反對戀情
加拿大高中畢業 王仁甫愛女曬舞會照